1万美元就能买到,人形机器人的时代来了?

作者
2025-10-28
6次阅读
机器人
文章详情

近期,随着迈赫股份、丰立智能等机器人概念股大涨,人形机器人市场热度攀升。黄仁勋在公开对话中提出,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有望降至1万~2万美元,与汽车相当,这预示着其巨大的普及潜力。同时,工信部印发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,从政策层面加大对该产业的支持。机器人赛道日益拥挤,三星电子、波士顿动力、特斯拉、OpenAI、微软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。尽管人形机器人历史悠久(如1973年的WABOT-1),但其商业化一直受限于性能和成本。与专注于单一模块的工业机器人或扫地机器人不同,人形机器人需融合运动、传感和人工智能三大技术模块,实现通用性。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出现正改变这一局面,通过融合语音、视觉、决策等多模态技术,全面提升机器人能力,如Levatas与波士顿动力合作为Spot机器狗接入ChatGPT。然而,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仍面临挑战:1. 能力有限:目前产品尚不能完全替代人力,对C端消费者吸引力不足,因此市场焦点集中在B端工业场景,如Tesla bot和优必选。2. 技术短板:电池续航(目前多在2小时内)和高昂成本是普及的主要障碍。尽管短期内面临困难,但长期看,人形机器人替代高成本人力是确定性趋势。成本会随着商业化进程下降,技术也将持续迭代。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制造业基础,有望在该领域诞生世界级公司。国内企业如优必选和达闼科技虽起步较早但面临亏损,而小米、字节等大厂凭借资金与市场优势或成未来主力。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,如减速器领域的绿的谐波,伺服电机领域的汇川技术,以及控制器领域的企业,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。